艾滋病,一个曾经令人“闻之色变”名词,虽然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被脱敏,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。
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4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:2023年仍有130万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,约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,平均每1分钟就有1人因艾滋病相关原因死亡。全球目前有39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,但有接近四分之一,即930万感染者未能获得拯救生命的治疗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数据显示:截止2024年6月30日,全国报告现存活HIV/AIDS 1329127例,报告死亡474006例。说明我国当前艾滋病疫情的严峻形势,艾滋病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。
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,经过短短39年,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经遍布全国各个角落,任何性别、年龄、职业,都有被感染的风险。艾滋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,遏制艾滋病蔓延刻不容缓。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,我国的宣传活动主题是“社会共治,终结艾滋,共享健康”,旨在号召政府、部门、单位、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,共同担起防艾责任,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,共建健康中国,共享健康成果。
在此,温馨提醒:防治艾滋,人人有责。
1、艾滋病(AIDS)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引起的传染病,它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,使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,最终导致死亡。
2、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、精液、阴道分泌物、乳汁等体液中,可以通过性接触、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。性接触传播是目前艾滋病主要的传播方式。洁身自爱、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经性接触途径传播的根本措施。
3、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(如:握手、拥抱、共同进餐、共用工具、办公用品)不会感染艾滋病,艾滋病病毒不会经过马桶、餐饮具、卧具、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,也不会通过咳嗽、打喷嚏、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。
4、多性伴侣且没有保护的性行为或卖淫、嫖娼等活动是感染艾滋病、性病的重要危险行为。发生性行为时,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,可以大大降低感染艾滋病、性病的风险。
5、艾滋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,但已有抗病毒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,虽然不能治愈艾滋病,但实施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在体内复制,降低传播风险,延缓发病,延长寿命,提高生活质量。
6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发病前外表与常人无异,决不能从一个人外表是否健康来判断其是否感染艾滋病。自愿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措施,有高危行为者应主动到当地疾控中心自愿咨询检测门诊(VCT)进行咨询检测。
7、发生高危暴露后,72小时内使用暴露后预防用药,可以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。连续服药28天,服药效果与起始用药时间密切相关,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,时间越早,保护效果越好。
来源:温州疾控发布